美联储开启加息以后,同时也一直在缩表,只是缩表的幅度总体上还是比较温和的。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炒股炒股配资网,从2022年3月首次加息前后的将近9万亿美元规模,已经降到了现在的6.7万亿美元左右,总体下降了约2.3万亿,这个幅度其实也不算太小。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,要回到疫情导致的大放水之前的4万亿规模水平,几乎不太可能。毕竟这个坑挖的太大了。拜登也真正的实现了,我死以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历史故事重演。
尤其需要说明一下的是,如果在美国高利率的水平下,美国继续缩表,其他国家在低利率的水平下,要是搞资产负债表扩张搞所谓的大放水,很容易形成资金大量外逃造成的股债汇三杀。
最近美债市场价格下跌,媒体开始讲美国出现股债汇三杀,其实是不对的,关税战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股债汇三杀的局面,但现在已经不是了。很多人看美债价格下跌,还是单纯的看美债,而没有将整个美国金融市场联系起来一起看,也就是把美债和美股,美元联系起来看。
现在的美元指数在100附近,美股更是在高位,美债的价格下跌,其实拉高了资金的收益率,当然也推高了市场的实际利率,但是只要美股稳定在高位,美债的下跌,资金的收益率补偿,就可以由美股完成。
而我们这边的情况正好相反,股市在低位,汇率在低位,债市收益率也在低位,实际情况就是资金根本无处可去。两相对比,他们宁愿去美国追求高收益。
如果说这里面有什么风险,那就是汇率升值带来的汇兑损失风险,但是我们的汇率一直压在低位震荡,可以说连基本的双向波动都没有,这哪里还有什么威慑,都快变成变相鼓励出去了。
我前面说汇率即便正常波动,也有利于国际资本流入,有人就说哪有这么多国际资本流入?其实我说国际资本的时候,就已经是说的很客气了,所谓的国际资本,主力资金都是出口转内销的。
比如最近这几年,年年出口创新高,顺差创新高,你看到外汇储备增长了吗?大量的外贸企业资金留在外面吃高利息,不愿意结汇,这个规模之前早有测算过,应该在1-2万亿美元左右,说1万亿美元是比较保守的。就这个情况,一说汇率应该适度升值,很多人就拿什么保就业保出口说事,他们赚的钱,可以说是汇率刻意压低用全体人民的利益补贴的,但是他们赚的钱回来了吗?汇率太低,大家都知道不正常,唯有用低汇率保出口这么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。但是汇率低了,我们进口石油,进口铁矿,进口大豆的成本就高了,这是全体人民在承担的成本,换你们外贸保就业?外贸在整个经济的比重不到三分之一,出口美国占整个外贸出口不到15%,就这个比重,你保了多少就业?别张口闭口百万漕工了,去尼玛的吧,国内的内需市场和相关的中小企业才是就业的根本。
接下来,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,我还是直接上数据吧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2023年末,我国就业人口总规模约为7.404亿人,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占比63.5%(约4.7亿人)。
从产业分布来看,第一产业(农林牧渔业)就业人数约1.6882亿人,占总就业人口的22.8%。第二产业(制造业、建筑业等)就业人数约2.152亿人,占比29.1%。第三产业(服务业)就业人数约3.5639亿人,占比48.1%。
这里面可以看到,服务业才是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力军,基本上占到了半壁江山。
而外贸产业通过直接和间接渠道带动的就业岗位,据估算约为8177万人。其中直接带动就业约2453万人,包括:第一产业农产品出口带动农林牧渔业就业741万人。第二产业工业品出口带动制造业就业1712万人,集中于计算机/通信设备(631.6万人)、电气机械(157.2万人)等高出口依赖行业。配套间接就业约5724万人,涉及物流、金融、信息技术等支持性服务业。
整个外贸带动的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例只有11%,而对美国出口只占到外贸出口总额的不到15%,所以美国市场到底是有多重要,我觉得需要进行系统评估。
要搞清楚对美直接贸易的重要性到底是个什么情况,是不是需要系统性的货币金融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来进行保障?这里面到底保了多少就业,而对应的其他行业又做出了多少牺牲,需要有个明确的参考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重点不得不提,珠三角、长三角是外贸就业核心区,合计贡献全国外贸就业的60%以上。他们在经济中的话语权,尤其是江浙,不是其他地方可比的。
外贸确实很重要,但是外贸不等于对美贸易,对美贸易的波动也并不等于外贸的波动。动辄用对美贸易来代表整个外贸,有偷换概念之嫌。至于为什么会这样,我就这么说吧,搞外贸保出口的核心,根本就不是什么保就业,根本其实是为了赚美元。
你理解了这个就理解了一切。
但是我也要说句不好听的话,虽然这是一场持久战,但是依附于美元体系之下,我们可能很难赢得了美国,因为美元体系就是一个吸血体系,所有依附于美元体系的经济体,都要源源不断的向美国输送利益,而只有与这个体系相关的人,才能共同获取利益,而打美国的时候,自然也就损害了这个共同利益。
所以不是战胜美国难炒股炒股配资网,是战胜自己难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